2017-03-07 14:11:00
拆移變壓器,解決供電問題
他們用微薄的工資收入幫助村里的困難群眾,他們放棄與家人團聚陪孤寡老人過年,他們生活在貧困縣卻幫助更困難的青海囊謙群眾,他們有的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卻堅持給別人的孩子帶去溫暖,他們用雷鋒精神激勵自己——生命不息、助人不止,他們就是南方電網(wǎng)貴州電網(wǎng)公司丹寨縣供電局興仁鎮(zhèn)供電所“雷鋒班”的普通電力工人。
一群有情有義的漢子
說起“雷鋒班”的來歷,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到抄表這項工作。2008年,興仁供電所職工劉啟凡到大山深處的貴州丹寨縣宰杠村抄表時,遇到了苗族孤殘老人張有福。面對漏雨透風的木屋,看著狼藉的床鋪上蜷縮的老人,他暗下決心:“不能看著他這么可憐!”修屋補漏、打掃衛(wèi)生、漿洗縫補、送錢送藥,劉啟凡一干就是6年,直到老人去世。2009年,又是一次抄表,黃承林來到燒茶村的劉學元家,十幾元的電費,老太太翻遍家里也湊不出來。原來,年逾八旬的劉學元老人終身未婚,體弱多病,生活難以自理。從此,幫老人做飯、打掃衛(wèi)生、帶老人看病、陪老人聊天成了黃承林生活的一部分。不僅他倆,莫廷先、羅明超、黎應林……所里每個人看到孤寡老人、特困群眾和貧困學生,有的幫助照顧生活,有的幫助繳納電費,有的出力跑腿。2012年,他們建起了“劉啟凡服務隊”,專門幫孤寡老人打掃衛(wèi)生、洗衣做飯、整理室內線路。好事干多了,群眾說他們個個都是活雷鋒,“雷鋒班”也就這么叫起來了。
“大家并沒意識到在做好事,覺得只是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雷鋒班”前“班長”、興仁供電所前所長王建告訴筆者,他們就是一群“心軟”的男人,看不得身邊的群眾受苦。其實,雷鋒班的漢子們并不富裕,很多本身就背負著不幸和困難。王建的兒子兩歲不幸夭折,是大家捐款幫他還上了給孩子治病欠的債,他把喪子之痛化作對留守兒童的愛。莫廷先、李東又、黎應林都經(jīng)歷過傷痛,更感受過關愛,他們希望能把得到的愛回饋給更多的人。
一串助人不止的故事
今年大年三十,“雷鋒班”的工人們來到了金竹坪村潘朝芝的家。潘朝芝的丈夫一年多前病逝,留下一位80多歲的老人和兩個孩子,一家的重擔全落在這個沒有文化的苗族婦女身上。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雷鋒班”來了。他們送錢送物,輔導孩子功課。過年了,又買來年貨、殺雞燉肉,幫潘朝芝一家過了個紅紅火火的除夕。
“雷鋒班”里助人為樂的故事,十里八鄉(xiāng)的群眾講都講不完。劉啟凡還是一位駐村干部,他幫扶的排佐村貧困戶占了近40%。村里用水困難,他就跑到縣里、市里請專家、找資金,把自來水通到了家家戶戶。村民脫貧缺項目,他就帶頭推廣稻田養(yǎng)魚,一邊向縣農業(yè)局申請魚苗,一邊申請魚塘建設資金,還得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目前,已經(jīng)建成了65畝,還有40畝正在建設,等完工了,村民們不掏一分錢,每戶年增收3000多元。”村支書楊勝明說。
一曲響徹大山的贊歌
9年來,“雷鋒班”的成員雖然發(fā)生了變化,但在老成員的帶動下,新成員傳承著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2016年3月,張勇調到興仁供電所任所長,成了“雷鋒班”的新“班長”。他從公益網(wǎng)站看到青海囊謙縣的孩子有困難,便悄悄地通過網(wǎng)站向青海的貧困學生捐贈了價值幾千元的乒乓球桌、音響、投影器材。
莫廷先的妻子羅貞菊是“雷鋒班”的一位“外援”,她在鎮(zhèn)上經(jīng)營的一家小店,也成了鄉(xiāng)親們的落腳點。“有一些老人家來辦事找不到地方,我們兩口子誰在誰就帶去找。”有一次,莫廷先帶甲勞村的老人辦完事已沒有回村的班車了,羅貞菊便開車兩個多小時送老人回家。
莫廷先說,工作的時候,他們總在山間行走,會不由自主地唱山歌,說著他便唱了起來:“山高自有修路人,水深自有渡船人……”“雷鋒班”的工人們,幫別人修路,給他人撐船,也讓雷鋒精神洋溢在連綿的群山中。(呂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