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9 16:52:47 彭興倉
說到“醬”,估計我們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它是咱們日常調菜做飯的一種必備品,豆瓣醬、夾饃醬、辣椒醬等更是家喻戶曉。
然而,即便今天市場上出售如此之多的醬,我最喜歡的還是家鄉(xiāng)的那一碗醬。
家鄉(xiāng)的醬也分為好幾種,最常見的便是豆醬、麥醬和饃醬,做法雖相近,但食材不同,味道也是極為不同,我最喜歡的是家鄉(xiāng)小麥醬。
做醬時,將小麥清洗干凈,先放鍋中加水蒸熟,這個時候便是我們最喜愛的時刻。從母親淘麥開始,我們便眼巴巴的看著小麥的身軀在水中翻動,待放入鍋中,更是目不轉睛的盯著從鍋蓋里冒出的白氣,看母親用毛巾細致的從鍋蓋四周圍了一圈,但還是有絲絲的白氣從毛巾的縫隙中“逃”了出來,孩子時好奇的總想用手去摸摸,免不了被母親責罵,后來才知道那些白氣也是隱藏的“殺手”。小麥蒸熟后,揭開鍋蓋,白氣縈繞什么也看不清,待白氣散盡,小麥們全都鼓鼓的,一顆顆似乎是信心滿滿的將要開始新征程,看著我們饞嘴的樣子,母親為我們每人盛了半碗,果真是美味無窮啊!
將蒸熟的小麥取出放溫,便和面粉攪合,然后需要放入“溫床”之中,“溫床”是在地上鋪上一層黃蒿,將小麥放入其中,上面再覆蓋一層黃蒿,黃蒿的最上層則覆蓋一床不用的棉被,小麥在這樣的溫床中經(jīng)過發(fā)酵,混合黃蒿的香氣,讓麥醬別有一番滋味。發(fā)酵完成后,從“溫床”中取出,用籮筐篩灑干凈,放入大甕盆中,加開水和鹽等攪勻,放在烈日下暴曬,半月左右美味的麥醬便成了,無論是做菜還是生食,皆美不可言。過程雖看似簡單,但每一個流程的細小環(huán)節(jié)都十分重要,特別是加鹽之時,鹽過多則會味咸,鹽太少則容易生蛆,家鄉(xiāng)的人在做醬之時,即便生蛆了也絕不稱為“蛆”,而稱為“芽子”,言語之間似乎也不能對醬神有絲毫的不敬。
母親雖也時常做醬,但是在家里奶奶的做醬水平卻是無人可替的,母親對此也十分贊同。每次做醬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總是奶奶親自上陣,母親在旁幫忙學習,后來母親自己做了幾次,但是結果總是味道不及。久而久之,這種關鍵時期的重任依然由奶奶繼續(xù)擔任,能為家人做一盆好醬,奶奶自是樂在其中,勇于承擔,每次看到一家人吃醬香噴噴的時候,奶奶總是最高興的。
今年五月份回家時,奶奶還說待天熱之時再做一盆醬。可是,從家中走后不到一周,家里便說奶奶生病住院了,母親說,奶奶這次病的不輕,已經(jīng)幾天滴水未進。急忙從幾百公里外趕回,見到奶奶時,她已羸瘦不堪,父親說醫(yī)生通知已是癌癥晚期。記得奶奶身體一直很好,一生之中很少有大病,雖年過八旬,但一直十分康健,不想突然收到這樣的噩耗。奶奶在醫(yī)院住了半月后,再也無法容忍每日的營養(yǎng)針,堅持要回家,醫(yī)生也建議回家,無奈,只好將老人送回家中保守治療。因為單位有事,在家陪老人待了一段時間后就北上了,不想,一個月后,便從家里傳來噩耗,奶奶終究還是走了?;丶覅⒓釉岫Y的時候,看到奶奶去世后消瘦的面龐,想奶奶一生辛勤,卻最后飽受痛苦,即便最拿手的醬也吃不進去一口,真是讓人心酸不已。
奶奶走了,帶走的還有她做醬的精湛技藝,那麥醬的味道只能和奶奶的笑容一樣永遠的留在回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