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1 09:49:23
本報記者 王海明 通訊員 鄭科
去年,在一些桃產區(qū),在經濟下行與產量猛增、結構失調與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擠壓效應下,出現了桃子濫市,一些桃農的桃子賣到五毛錢一斤甚至更低的價格,“過山車”式的產業(yè)狀況讓桃農無所適從。去年冬天至今,國內的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挖樹潮”。
與此同時,中農樂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農樂)在山西聞喜流轉600畝地,創(chuàng)新合作模式,引進新優(yōu)品種,進行三產融合,打造全國最大的電商桃基地。該公司還在山西稷山南小寧村流轉土地300畝,建設晚熟桃示范園區(qū),形成以示范園區(qū)為主體的產業(yè)群體,帶動農戶生產銷售,助推產業(yè)升級。
幾家歡樂幾家愁,同樣的桃產業(yè),為何冰火兩重天?這“一挖一栽”的背后,又給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哪些思考?
“搖錢樹”怎就成了“傷心樹”
去年6月份左右,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臨猗縣、永濟市等桃產區(qū),一些早熟桃子價格從開始的1.7元~1.8元/斤,直線下滑到0.6元/斤,桃農無可奈何,任憑收購商信口喊價,眼瞅著忙碌一年,卻血本無收。
去年8月底到9月初,山西萬榮、稷山等桃產區(qū),同樣遭遇了桃子賣不掉、桃農將其傾倒在溝邊(路旁)的局面,套袋的秦王、超越品種桃子,從開始的1.3元/斤直線下滑到了0.5元/斤,雖然客商收購的標準越來越高,但是給出的價格卻越來越低。不少桃農寧可將桃子爛在枝頭也不愿摘,因為售價還抵不上人工的采摘費。“搖錢樹”一下子成了“傷心樹”,不少桃農放棄了桃園管理,任其自生自滅。
今年4月6日國內出現的一場大范圍霜凍,更是“雪上加霜”,許多桃農本打算再賭一把,今年撐上一年,做“最后一次掙扎”,無奈天公不作美,一些桃產區(qū)又掀起了一股“挖樹潮”。
桃價終要靠品質來決定
去年6月份。記者在山西永濟一處桃子收購市場調研時,一位收購客商說:“還沒到成熟時節(jié),大家為了搶市場先機,紛紛提前收購,桃子上市后沒有商品價值,這是一方面原因。另外一方面原因,就是桃農一味追求產量,不注重質量,生產出的‘蘿卜桃’,消費者不認可,產量又大,導致價格只能一降再降!”
對此,中農樂總經理胡肖龍進一步分析說:一是“小農困境”,一家一戶的桃子種植模式,戶均種植面積小,高度碎片化,加上近幾年種桃效益低,使桃子從主業(yè)逐漸變?yōu)楦睒I(yè),由于“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自然管理粗放;二是“生產者——販銷戶——水果批發(fā)市場——批發(fā)部——小販——消費者”的經營模式,導致整個鏈條追求的目標是好儲放、耐運輸,卻忽視了市場“以口味論英雄”的根本導向。
胡肖龍表示,在小規(guī)模、分散式經營的大背景下,目前一些桃產區(qū)似乎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效益越低,市場越低迷,從業(yè)者和資本越沒有積極性。胡肖龍認為,市場是“以口味論英雄”的,桃價終究還得靠品質來決定。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改變觀念才有出路
去年9月底,中農樂舉行了第二屆桃樹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圍繞桃產業(yè)發(fā)展方向,從如何從傳統種植向科學種植轉變展開,明確提出了優(yōu)良品種是桃樹增收的第一要素,好吃、高品質成為核心競爭力,并推出了中農樂桃樹研究所選育的三十多個優(yōu)良品種,這些品種從每年的4月份起到11月份錯峰上市,具有極強的市場競爭優(yōu)勢。緊接著,中農樂聯合科研單位、農技推廣部門、農資企業(yè)、果品代辦、電商企業(yè)、各大連鎖超市、規(guī)模種植戶等,共同組建了桃產業(yè)聯盟。去年秋天,中農樂開始在全國各地大力發(fā)展50畝以上的桃子種植戶,全力以赴擴大新優(yōu)桃品種的種植面積,確保讓種植戶賺錢。
“我們已在設施桃的銷售上‘小試牛刀’,通過桃產業(yè)聯盟這個平臺,抱團打入北上廣及沿海地區(qū)的市場。以后,我們的產品將亮相各大農業(yè)展會。”據全國十佳農民、中農樂董事長楊良杰介紹,桃產業(yè)聯盟在智能化、標準化、信息化等方面形成了更緊密的聯系,聯盟實行質量、價格、包裝、品牌和銷售上的“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