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7 17:10:34
本報記者 耿蘇強
日前,穿行在陜西省子洲縣的山山峁峁間,猶如來到了一個大果園。記者走進陜西楊凌農業(yè)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子洲縣清水溝生態(tài)農業(yè)園區(qū),山坡上、溝道里,到處都有蘋果樹,新栽種的蘋果苗已經掛果,老果園內更是碩果累累,色澤飽滿的蘋果享受著新鮮空氣和陽光雨露,靜待金秋的收獲。
集中連片做示范技術支撐強管理
清水溝蘋果的亮點,在于科技支撐。自2015年開始,為了讓蘋果產業(yè)走向規(guī)范化、規(guī)模化,該基地建立了包括組織實施體系、技術人才體系、人才培訓體系、技術標準體系、管理考核體系、儲運加工體系、品牌營銷體系、農資服務體系等在內的一套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
“基地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省榆林市果業(yè)辦等技術專家和子洲縣園藝站技術人員,組建蘋果專家大院,充實果業(yè)辦和鄉(xiāng)鎮(zhèn)人才技術隊伍,對本縣的蘋果技術員進行一年兩次的輪訓。”該基地負責人、子洲縣清水溝生態(tài)農業(yè)園區(qū)董事長王崗表示,該基地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子洲縣政府簽訂了五年科技服務協(xié)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輪流常駐專家,成為研究生、大學生教學實習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
“這是全國蘋果首席專家趙政陽教授修剪和管護下的蘋果樹,樹形高大,結出的蘋果個大味甜。”記者發(fā)現(xiàn),基地內長勢最旺的當屬趙政陽教授栽植的示范區(qū)。王崗說,趙政陽教授在這里進行最新培育品種瑞雪、瑞陽的適應性試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院長馬鋒旺教授也在此試驗,并培育出了三種還未命名的蘋果新品種。
據了解,該基地采取“企業(yè)+科技+農戶”模式,核心區(qū)流轉了當地五個村貧瘠土地2456畝,實行土地流轉、集中連片經營,主要從品種選育、技術引進、人才培訓等方面進行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及試驗示范。
科技攻關為重心激發(fā)產業(yè)新活力
“基地生產的蘋果科技含量高,走在全縣前列,一個原因是抓了蘋果新品種的適應性試驗良機,另一個原因則是得益于山地蘋果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推廣。”王崗表示,該基地以生產有機果品為目標,建立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果園管理水平較高、經濟效益良好的現(xiàn)代化標準果園。每到果園關鍵時間節(jié)點,專家都會對種植大戶、散戶進行實地指導和培訓。
目前,該基地按照“政府主導、部門參與、公司牽頭”的模式,通過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方式,對農戶進行新品種、新技術、配方施肥等技術培訓,每年組織培訓農民1800多人次,基本實現(xiàn)了職業(yè)技能培訓全覆蓋。2017年,組織農民外出培訓500人,其中貧困戶65人,2018年,組織農民外出培訓580人,其中貧困戶78人。
同時,該基地推行水肥一體化節(jié)水灌溉大面積推廣試驗,灌溉管網達兩萬多米,這對于干旱少雨的子洲來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同時,該基地還開展生物有機肥料、微量元素配方施肥試驗、蘋果矮化砧木培育試驗,以及上百種谷類、豆類、薯類試驗。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