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1 16:05:54 柯仕雨 何星輝
精準扶貧 科技先行
房前屋后,綠樹成蔭;亂石旮旯地里,花椒、金銀花、巨菌草等經濟作物成為村民們賴以生存的收入源泉。10月29日,位于貴州花江大峽谷沿岸、曾經飽受石漠化“圍困”之苦的擦耳巖村,一派新氣象。村民們說,得益于貴州師范大學熊康寧教授的幫助,他們才能在石頭縫里種出一片生機。
生態(tài)修復,石旮旯地里“種”生機
“剛來到花江大峽谷時,放眼望去除了農舍、公路,就剩下白花花的石頭,幾乎看不到綠葉。多數(shù)村民栽種的玉米僅夠吃半年,其余時間需要國家發(fā)放糧食救濟。”熊康寧回憶道。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區(qū)的一種獨特環(huán)境現(xiàn)象,被學術界稱為“生態(tài)癌癥”,石漠化嚴重的地方只見石頭,不見片土,甚至寸草不生。而貴州喀斯特出露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3%,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熊康寧表示,要想治愈石漠化,首先需要調整當?shù)禺a業(yè)結構,從上千種植物中,挑選出既適應當?shù)貝毫由鷳B(tài)環(huán)境,又能減少水土流失,還能給村民們帶來收益的經濟作物。
科研組以擦耳巖村等村寨為“實驗田”,將精心挑選出來的花椒、金銀花等植物進行實驗化種植。“這些經濟作物耐旱、能在貧瘠的石旮旯地里生存,又是多年生植物,一次栽種后不用反復播種翻土,可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扭轉石漠化惡化趨勢。”熊康寧說。
然而,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農耕觀念,卻成為擋在科研組面前的攔路虎。通過摸底調查,科研組決定通過免費贈送花椒苗、在玉米地里間種、套種等模式,說服部分村民加入實驗行列。
“剛開始很多村民都覺得不靠譜,認為花椒又不能當飯吃。如今周邊村寨,遍地都是花椒樹。”擦耳巖村村民饒大友是首批吃“螃蟹”的村民之一。與其他村民不同,當年他將全家20多畝地全部種上花椒后,靠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2001年花椒投產后,每畝可收60斤干椒,當年凈收入近3萬元。”饒大友表示,如果種玉米,年景好的時候每畝可收三五百斤,要是碰到干旱,甚至顆粒無收。
周邊村民爭相效仿。沒過幾年,花江大峽谷沿岸,花椒、金銀花、火龍果等經濟作物,遍地開花。
產業(yè)扶貧,要山綠也要讓民富
“讓石山成為綠山,難在堅持。只有讓村民們真正富起來,才能真正守住青山綠水。”熊康寧表示,與其他土壤、交通等資源條件較好的地方相比,來自石漠化地區(qū)的經濟作物,在市場競爭中仍處于劣勢?;ń?、火龍果等價格波動,都有可能給當?shù)爻醪綇吞K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沖擊。實施產業(yè)多樣化、構架暢通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延伸產業(yè)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發(fā)展旅游業(yè)減少對土地的依賴,成為石漠化治理的又一劑“藥方”。
在沙漠旅游漸漸火熱的今天,發(fā)展石漠化旅游是石漠化治理的又一出路。熊康寧表示,發(fā)展石漠化旅游,直觀感受石漠化現(xiàn)象,在傳播石漠化治理理念、生態(tài)觀念的同時,旅游業(yè)帶來的收入還可以減少當?shù)卮迕駥ν恋氐囊蕾嚒?/p>
“從國家‘九五’計劃起,我們就以花江大峽谷沿岸50余平方公里石漠化最嚴重的區(qū)域作為示范區(qū),研究攻克石漠化這個‘生態(tài)癌癥’的科學技術。”熊康寧表示,經過20多年的科研攻關及應用示范積累,提出了一系列適合中國國情和貴州省情、適宜喀斯特環(huán)境特征的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
曾經的“生態(tài)癌癥”正被治愈。截至去年底,花江大峽谷示范區(qū)內植被覆蓋度在1996年3%的基礎上提高到55.20%,土壤侵蝕模數(shù)降低了45.33%,石漠化面積比例降低38.49%,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6年的650元提高到6457元。如今,該模式在貴州鎮(zhèn)寧、紫云、冊亨等55個縣市及周邊省份10余個縣市進行工程化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