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2 16:40:25
新疆哈密瓜享譽海內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甘甜如蜜的瓜兒凝結著一位女科學家一生的心血和癡情。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內著名的西甜瓜育種專家吳明珠。“直到今天,新疆所有大面積種植的瓜,其種子都是吳院士帶領我們培育出來的。”3月22日,新疆農業(yè)科學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鴻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吳明珠放棄中央農村工作部的工作,從北京來到新疆的戈壁灘上扎根;她官至行署副專員,卻辭官種瓜;謝絕“院士樓”,一直身居陋室。在眾人眼里,89歲的吳明珠是一個傳奇。她總是這樣說:“我的人生就是想結幾個瓜,把瓜的甘甜獻給人民。”
“到最艱苦的地方放飛夢想”
1930年,吳明珠出生在武漢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因為看了蘇聯(lián)電影《米丘林》,便迷上了園藝。1949年,她高中畢業(yè)考入西南農學院(現(xiàn)西南大學)園藝系果蔬專業(yè)。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中央農村工作部。能到北京的大機關,讓同齡人艷羨不已,吳明珠卻非??鄲溃?ldquo;這不是基層,我想到最艱苦的地方放飛夢想。”
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向中央要干部,吳明珠主動請纓,終于如愿以償。臨行前,年輕的同事們開著大車,唱著《我們新疆好地方》為她送行。汽車專門繞著天安門轉了一圈,壯懷激烈的吳明珠默默許下心愿:“我一定扎根新疆,報效祖國。”
最初,吳明珠被安排在當時的烏魯木齊地委,這還不是她心目中的基層。她又軟磨硬纏,終于被派到了條件艱苦的鄯善縣農技站。住在老鄉(xiāng)家低矮的土房里,出門便是瓜地。她心滿意足,覺得自己終于站在了夢開始的地方。
當年的吳明珠,還是一位嬌弱的南方姑娘,身高只有1.55米,體重才30多公斤。一到鄯善,她就住進了老鄉(xiāng)家,不僅很快習慣了吃馕吃羊肉,還學會了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老鄉(xiāng)給她起了個美麗的名字——阿依木汗(月亮姑娘),夸她“意志像鋼鐵那樣堅強,干活像公雞羽毛那樣漂亮”。
哈密瓜在夏秋之交成熟,當時吐魯番的日最高氣溫都在四五十攝氏度。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吳明珠和同事為了調查收集品種資源,冒著酷暑,用3年時間,走遍了吐魯番盆地的300多個生產隊,一塊瓜地一塊瓜地調查。
吳明珠從收集的100多份資源中,整理出44個品種。
不僅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資源檔案,更從其中的優(yōu)良品種中,系統(tǒng)選育提純了紅心脆、香梨黃、小青皮等近30個新品種。她培育的甜瓜新品種種植面積曾占新疆商品瓜區(qū)總面積的80%。許多瓜農就是種著她培育出的新品種,過上了富裕日子。
“吳明珠優(yōu)化了哈密瓜的品種,讓哈密瓜進入科學化、規(guī)模化的種植階段,并走向世界。國內的同行有個共識:沒有吳明珠,就沒有新疆哈密瓜的今天。”2月18日,新疆農業(yè)科學院哈密瓜研究中心黨支部書記馮炯鑫對記者說。
“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yè)”
1999年,由于貢獻突出,吳明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迄今,她仍是新疆唯一的女院士。面對記者,吳明珠飽含深情地說:“我的成績離不開愛人楊其祐的默默付出。”
兩人是大學同學,是同學心目中的完美戀人。畢業(yè)后,兩人又一起在北京相聚。當時,吳明珠在中央農村部工作,楊其祐則考上了北京農業(yè)大學的研究生。
1955年,吳明珠去新疆的決定遭到了全家人的激烈反對,個性獨立的她卻不為所動。直到臨行前兩天,她才把這件大事告訴男朋友,楊其祐果然最懂她,不僅沒有反對,反而笑著給她打氣:“你先去,等我畢業(yè)了就去找你。”
1956年,研究生畢業(yè)的楊其祐謝絕了導師讓他留校的安排,毅然放棄了北京的一切,追隨心愛的姑娘來到新疆。最初,他在新疆大學任教。1958年春節(jié),兩人在鄯善縣政府借了間房子,買了些糖果,在老鄉(xiāng)和同事們的祝福聲中,舉辦了簡樸熱鬧的婚禮。新婚第三天,兩人就在吐峪溝的公路邊依依惜別,各自回到工作崗位。
婚后,兩人都把全部精力放到了事業(yè)上,總是聚少離多。隨著吳明珠研究工作的全面展開,一兩個月一次的小聚也成了奢侈。為了照顧妻子,楊其祐舍棄了自己鐘愛的大學校園,調到鄯善縣一個農技站工作,終于和妻子團聚了。
當時,楊其祐是全疆所有農技站學歷最高的人。他精通英語和俄語,看的國外學術刊物很多,只要對妻子事業(yè)有幫助,他都翻譯出來。當妻子的研究遇到難題時,博學多才的他總是為妻子出主意、想辦法。有時候,吳明珠太忙,就打電話讓丈夫幫著去瓜地授粉。盡管為此要在戈壁灘上跑三四十公里,楊其祐也總是欣然前往。
在丈夫的默默支持下,吳明珠的事業(yè)結出了累累碩果。但是艱苦日子卻一點點侵蝕著楊其祐的身體。1981年,楊其祐因為嚴重的胃病,不得不離開妻子,調到了江蘇省農科院,但是病情卻并未好轉。丈夫去世前3個月,吳明珠請了此生中唯一的長假,陪伴丈夫。
在丈夫臨終前,吳明珠終于說出一直深埋在心里的話:“老楊,你為了我來到新疆,沒能發(fā)揮你的專長,不后悔嗎?”楊其祐平靜地笑笑:“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yè),我無怨無悔。”
只有57歲的楊其祐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丈夫去世5天后,吳明珠就離開南京,重返新疆農科院設在海南的育種基地。連哥哥都覺得她不近人情。吳明珠說:“只有工作能讓我減少悲傷。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才是對他最好的懷念。”
“有追求就會活得開心”
“瓜是我的生命。”吳明珠不止一次這樣說。為了心無旁騖地種瓜,1984年初,她毅然辭去吐魯番行署副專員職務。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后,新疆農科院準備為吳明珠修建“院士樓”,她堅決謝絕:“我一年大半住在育種基地,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
2002年,吳明珠受到自治區(qū)隆重嘉獎,獲得50萬元獎金。她當場宣布,把40萬元捐給課題組,用于優(yōu)良哈密瓜品種的選育。
70多歲時,吳明珠還在和時間賽跑。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天天在瓜地做試驗。別人眼里單調艱苦的育種工作在她眼里是莫大的享受。“有追求就會活得很開心。”吳明珠這樣說。
2009年,吳明珠擔任了國家西甜瓜產業(yè)技術體系這一國家重大平臺建設的首席科學家。后因健康原因,只擔任特色甜瓜育種的崗位科學家。“現(xiàn)在,吳院士主要給我們的工作做指導。她雖然年紀大了,但科學理念一直很前沿。”伊鴻平說,“我1984年大學畢業(yè)就跟著她育種,跟了30多年,從她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輩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赤誠報國的奉獻精神。每年,我們都會請她回來講課,把這種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2017年,87歲的吳明珠退休了。如今,她在重慶和兒子一家生活在一起,但是她魂牽夢繞的依然是瓜。“我們每年都去看她,一說到吐魯番,說到瓜,她的眼睛立刻就亮了。”馮炯鑫說著眼眶紅了。
2018年4月,《吳明珠傳》出版。在西南大學舉行的首發(fā)儀式上,面對年輕的學子,吳明珠動情地說:“在新疆,有許多像我一樣的科技工作者,在田間地頭默默付出。希望廣大學子,能發(fā)揚這種精神,堅持理想,腳踏實地干下去,一定會創(chuàng)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