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7 16:55:31 王楊
李立科(右一)在試驗田。資料照片
1935年元月,李立科出生在陜西武功縣一個貧苦農家。農校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陜西省農科院植保所工作,從此,他與土地、農民結下了一世之緣。
20世紀80年代初,陜西每年糧食缺口達1.5億公斤。為改變這一局面,省上決定在渭北旱塬開辟“第二糧倉”。李立科臨危受命,打起鋪蓋就來到了合陽縣甘井鄉(xiāng)。在這個當時人均年純收入35元、口糧分不到150公斤、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李立科懷著“讓大家能吃飽肚子”的樸素信念,開始了艱難的探索研究。他先是提出了“以磷促根,以根調水”的方案,使小麥畝產由50多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這一技術在渭北旱塬的20多個縣被廣泛推廣,使陜西一年增產小麥8億多公斤,農民吃糧問題得到很大改善。
李立科深知,施肥只是解決了小麥由低產到中產的問題,如何達到高產,關鍵還在水。然而,水已經(jīng)困擾渭北旱塬幾千年了。李立科萌生了采用覆蓋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的想法,并開始著手這項技術的科研試驗。
這時他的身體出了狀況。經(jīng)確診,他患上了左上頜竇鱗癌,且是中晚期。在各方面的關懷下,李立科的手術成功完成。李立科又回到了甘井鄉(xiāng),回到了他的試驗田。1995年,他總結出“留茬免耕秸稈全程覆蓋”技術,使試驗田里小麥畝產達到437公斤,玉米畝產達到600公斤。這項技術不僅使糧食增產,而且節(jié)約了灌溉水,解決了水土流失問題。
“以磷促根,以根調水”技術一舉獲得陜西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七五”期間,甘井試驗基地的“旱地農業(yè)增產技術”被國家列為重點開發(fā)項目,國內許多省份的專家和農業(yè)部門負責人紛紛前來考察學習,許多外國專家也來觀摩。李立科被評為陜西省勞動模范和全國勞動模范。1990年,省委、省政府號召全省人民向李立科學習。
李立科創(chuàng)造了陜西農業(yè)史上的奇跡。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官員實地考察后對李立科說:“你的研究對世界旱作農業(yè)有指導意義。”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來陜視察時,專門約見了李立科,并鼓勵他繼續(xù)努力。
作為陜西農業(yè)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李立科用科技手段解決了改革開放之初全省的糧食缺口難題。“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這是宋人李綱《病?!芬辉娭械拿?,20世紀90年代,合陽縣甘井鄉(xiāng)的老百姓曾把這詩句制成牌匾,送給李立科。這句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