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9 08:48:00
口感酸甜、營養(yǎng)豐富的番茄“好吃,不好養(yǎng)”,一種新型土傳植物病害——番茄頸腐根腐病成為其“殺手”,而常規(guī)農藥制劑顯得束手無策。將傳統(tǒng)的微囊包封技術進行改造,通過對常規(guī)聚合物材料進行表面修飾和工藝調控,得到尺寸更小的納米囊農藥遞送系統(tǒng)。將利用該技術研制的吡唑醚菌酯納米囊,好似給農藥穿上“衣裳”,可制伏番茄“殺手”。山東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劉峰教授團隊的這一成果,近日登上了國際學術雜志《化學工程期刊》上。
我國是世界上番茄栽培面積最大、生產總量最多的國家。頸腐根腐病的急劇蔓延,沖擊著番茄的產量。該病在幼苗至成株期間均可感染,植株感病后出現維管束壞死、生長停滯、迅速萎蔫、枯萎乃至死亡,在設施栽培條件下危害更為嚴重,尤其是在結果初期發(fā)病,可造成番茄減產65%以上,已成為棚室冬春番茄生產的大敵。
劉峰教授表示,實踐中吡唑醚菌酯、阿維菌素等農藥已經應用于番茄頸腐根腐病、根結線蟲病的防治。不過由于真菌、線蟲等靶標生物在土壤中分布范圍廣而活動性差,常規(guī)農藥制劑在隨農事灌溉施藥過程中易被土壤吸附難以移動到更深的土層,不能全面保護作物根系。怎樣有效擴大農藥活性成分在土壤中的遞送范圍,是提升番茄頸腐根腐病和根結線蟲病防治效果的關鍵所在。
該團隊利用磺化木質素修飾聚合物囊殼并包覆廣譜高效殺菌劑吡唑醚菌酯,制成平均粒徑160納米左右的囊。這些載藥納米囊具有穩(wěn)定的核殼結構,尺寸小且外殼帶有負電荷,在土壤中較普通乳液、懸浮劑等常規(guī)劑型更容易隨水移動到更深層次的根系土壤,為番茄根系提供范圍更廣的保護。此外,吡唑醚菌酯納米囊處理比同劑量微囊處理在土壤中釋放更充分,殘留風險更低。
(據《山東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