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18:36:24
在西府扶風的村頭巷尾,幾個老漢一碰面就爽朗地笑問:“老家伙,啥時吃你的臊子面啊……”對于這樣搭訕的話,年邁的爺爺從來不介意。
村里的奶奶見了二十出頭的女娃,張開只剩下零星幾顆牙齒的嘴:“啥時吃上你那臊子面,奶奶這牙就好了。”姑娘們不說話,卻捂著臉跑得遠遠的。
年長的嫂嫂們見了剛結婚的新娘子,張口就問:“啥時候吃侄娃的滿月臊子面?”新媳婦害羞地笑著,嘴里說著“快了”兩個字。
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每次回扶風,一定要吃上一碗臊子面,這才真正感覺回到了故鄉(xiāng)。扶風臊子面不但成了當地人的日常美食,也成了當地紅白喜事和招待賓朋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還成了外地朋友爭相品嘗的美味佳肴。
“三天不吃面,渾身不舒坦。十天不吃面,心慌打亂轉。”扶風的娃娃嘴里時常念叨這句話。扶風臊子面不放辣子,突出雞湯、肉湯和蔥的清香及麥面本身的香味,一放辣子就會遮味,將這些清香破壞沖淡。扶風臊子面和岐山臊子面最大的區(qū)別是有沒有放辣子。以前,扶風臊子面與岐山臊子面是一樣的,都沒有放辣子。到清朝時,辣子從西域飄來,掉進岐山臊子面鍋里,漂起紅紅的油花,岐山人吃了以后感覺不錯不愿丟手,就留下了這紅辣尤物。經過一輩輩人不斷加工改進,才打磨成現在這個模樣。而扶風臊子面至今保持原有的風貌,不放辣子。
扶風人做臊子,肉不要純瘦肉,最好是豬肋骨處的肉,肥瘦相宜,加水加醋加調料,小火煨熟。臊子口感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再是在調湯上,通常先要炒好底菜和準備好配菜。扶風臊子面底菜多是蒜苗、木耳、黃花菜等傳統菜,配菜主要為蔥花、油炸豆腐絲。另外,把烙成薄薄的雞蛋皮切成旗花狀當漂菜。鍋湯里放肉臊子搭素油,講究湯煎、油汪、醋香、味正。
端一碗盛好的扶風臊子面,肉湯裹著綠、黃、黑、白的菜色,滾著油沫,飄著醋香,放雙筷子,“狗娃子,快給你爺端去!”只見鍋沿邊一直等著的娃娃,端起碗就趕緊出灶房。漢子們一頓吃十碗八碗是沒問題的,姑娘們也得三五碗。別驚嘆這飯量大,這臊子面盛得少,湯澆得多,所以吃起來意猶未盡。作者:秦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