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3 11:14:14
隨著石膏水緩緩加入,乳白的豆?jié){漸漸凝固成絮狀,豆腐漸漸顯現(xiàn)出來。
做完這些,李傳升彎腰抽起一條正在淌水的水管,咕咚咕咚喝了兩口,轉(zhuǎn)過頭,笑嘻嘻地說:“我們這兒的水好,富硒的!”
李傳升今年61歲,家住安康市漢濱區(qū)石獅村二組。平時和老伴做豆腐。憑著做豆腐,兩口子養(yǎng)育了3個孩子,大女兒出嫁到洪山集鎮(zhèn),兒子在外務工,小女兒遠嫁云南。
用李傳升的話說,已經(jīng)記不清做了多少塊豆腐了。20多年來,當天的豆腐總是在做出來前就被街坊四鄰訂購了。
常言道: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做豆腐。而李傳升就占了兩樣。
1984年,24歲的李傳升憑借一身力氣,找到了村頭鐵匠鋪學打鐵。那個年代,鐵匠學徒每天工資8毛錢,李傳升人誠實、能吃苦,上手就開始掄大錘,每天能收入2元錢。
在鐵匠鋪,十來斤重的大錘,李傳升一掄就是6年。
1990年,李傳升跟隨外出務工的大潮,踏上遠赴山西的征途,在一家煤窯干著打炮眼、排險、除渣這些最危險的工作。
199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傳升在外地看到了做豆腐市場好。經(jīng)過再三考慮,他返鄉(xiāng)買了一個小鋼磨、自動過濾機,準備在家做豆腐。
不久后,第一板豆腐出來了,李傳升滿懷欣喜地把豆腐拿給鄉(xiāng)親品嘗,結(jié)果卻反響平平。
在反復思考后,敏銳的李傳升意識到是機器過濾導致口味欠佳。李傳升狠下心,將500元購買的自動過濾機退給了商家,還補了200元折舊費。
從那以后,李傳升就一直堅持用包袱過濾,每一道工序都下足功夫。
“夏季溫度高,豆子只能泡4個多小時,泡完后要立刻進行磨制。”李傳升邊說邊招呼門外的年輕人進來。年輕人快步跑過來,趕到包袱旁,握著把手,來來回回地搖晃。一旁的李傳升將過濾出的漿,舀到灶上的大鍋里煮。漿煮好后,李傳升來到角落堆石膏的地方,拿起一桿秤,用小碗舀出石膏,細細稱量。
當被問起做豆腐的秘訣時,李傳升說:“做豆腐和做人一樣,來不得半點虛假。”
稱量好石膏后,得用水化開。李傳升用2個大碗把石膏水來回篩了三四遍。
“我每天用80斤黃豆,要想保證品質(zhì)和口感,一斤黃豆最多出2斤豆腐,要是豆腐出多了,口感就不好。”李傳升說。
按照市場價,一斤豆腐賣3塊錢。李傳升單做豆腐一年純收入在6萬元以上,每年他還出欄8頭肥豬,這又是4萬元收入。
大約1個小時后,熱騰騰的豆腐壓制好了。“這一板豆腐,已經(jīng)預訂出去了……”李傳升說。
磨子上,第二板豆腐的黃豆已經(jīng)磨好了,李傳升來到角落,小心翼翼地提起裝著石膏的秤盤,一點一點撥動著秤砣,透過淡淡的霧氣望去,仿佛秤盤上裝的是生活,秤桿上挑著的是幸福。記者 陳嘉 通訊員 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