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5 08:51:00
當前春犁破土,化肥農藥等農資品步入“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忙碌節(jié)奏。然而最近,網上一篇名為《中國農業(yè)令人擔憂,一畝地43.8斤化肥!我們其實是吃化肥長大的!》的文章引發(fā)熱議。文章不僅質疑中國農業(yè)使用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正確性,甚至干脆提出,應該回到過去,過一種“零化肥零農藥”的生活。
有人可能要問,那到底該如何看待化肥農藥?其實,化肥農藥是人類技術進步的成果,它給農業(yè)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控制病蟲害,提升單產。相關測算數據表明,施用化肥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在50%左右,平均每年我國使用農藥可挽回糧食損失2000多億斤,減少糧棉油、果菜茶直接經濟損失550億元以上,相當于增加了12%~18%的種植面積。為解決養(yǎng)活中國人這一世紀難題,化肥農藥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化肥農藥過度使用也產生了土壤老化和環(huán)境污染等弊端,所以我國提出了“減量化、零增長”等目標舉措,一方面加強對綠色化肥農藥的研發(fā),一方面不斷減少使用量,通過提升品質和減量施用達到產量與環(huán)境平衡。
說到底,化肥農藥屢受非議,一方面再次說明在糧食連年豐收的情況下,人們對“舌尖上的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提升化肥農藥利用率和做好農業(yè)科普方面,努力空間還很大。除了要研發(fā)推廣新產品新技術,改進化肥農藥的施用方式、提高利用率之外,媒體也應積極引導公眾辯證理性地看待這些問題。
“零化肥零農藥”不等于“健康”,使用化肥農藥更不等于“有害”。這應是關于化肥農藥的常識,更應成為社會公眾的共識。 (據《農民日報》《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