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3 09:24:00
■席漢初
“一年忙,半年糧,紅苕洋芋充饑腸;吃不飽,鬧糧荒,全靠野菜來幫忙。”這幾句歌謠正是那個缺糧年代的真實寫照。
我的家鄉(xiāng)過去是個窮山惡水、鳥不拉屎的地方。吃大鍋飯時,我們家人多勞力少,父親一個人掙工分,分的糧食省了又省,也只能勉強維持半年。每到春荒時節(jié),家里常常揭不開鍋,母親急得掉眼淚。那時想吃一頓白米飯,是我們小孩的夢想和奢望。大人怕過年,過年沒有油鹽錢;小孩盼過年,過年能吃大米飯。
在我十二三歲時,糧荒鬧得最厲害。母親經(jīng)常愁眉苦臉,以淚洗面。全家姊妹兄弟四人,我作為長子,理應(yīng)扛起生活的重擔。春天到了,漫山遍野的野菜成了我們家的救命菜、救命糧。我跟著母親,背著背簍,拿上鐮刀、鋤頭,到大山深處采挖折耳根、苦麻菜。母親將野菜淘洗干凈,用玉米面拌成糊糊,再加入野菜,做成“野菜攪團”,就當我們一日三餐的主糧。每上山采挖一次野菜,能支撐兩三天。吃完了,又上山去找,周而復(fù)始,苦不堪言。
冬天到了,外面天寒地凍,是最難熬的日子。山上找不到野菜,唯一的辦法是挖蕨根,這是個艱辛的苦力活。我跟著父母親扛著鋤頭,極不情愿的去挖蕨根。我年紀小,手上沒力氣,捏著鋤把狠勁挖,蕨根根系密密麻麻,根須堅硬,需要挖十幾鋤才能挖出來,很快手上便磨出了血泡,鉆心的痛。我雙腳跪地,用手刨開泥土,一根一根把蕨根拔出來,整齊碼放。天快黑的時候,用葛藤捆成一捆,饑腸轆轆的背回家里。后來實行土地包產(chǎn)到戶,我們家分到了三畝多田地,父母每日早出晚歸,辛勤耕耘,才讓我們一家人吃上了飽飯,糧荒的年代從此一去不復(fù)返。
而今,每每想起當年糧荒的景象,我就倍加珍惜糧食,敬畏糧食,也更加懂得糧安天下的內(nèi)涵價值。作為一名基層干部,我不僅要自身時時警醒,防微杜漸,同時也要引導群眾種好糧食,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