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 15:05:42
6月3日,一臺人工智能收割機駛入平頂山葉縣崔王村張國松的麥田里,在工程師遠程指令下達后,這臺無人駕駛的收割機迅速進入麥田,在麥浪中自動規(guī)劃路線、精準、高效地完成一塊麥田的收割。
數據證明,它比傳統(tǒng)收割機每畝地能多收60斤~80斤小麥。
記者登上無人駕駛智能收割機,發(fā)現一個四方形盒子。“這就是人工智能收割機的大腦中樞。”中聯農機研究院副院長方小永說,人工智能收割機與傳統(tǒng)機器相比,融入多種人工智能軟硬件設備,形成一套人工智能系統(tǒng),構造上主要包括傳感器系統(tǒng)和控制器系統(tǒng)。同時,機身依舊保留了駕駛座。
“鑒于國內農田標準化程度不高,實際應用中仍保留了人工操作功能,同時擁有人工操控模式和無人操控模式,并支持按需切換。”方小永說。
“我看好人工智能收割機,它提高收割效率、降低人工勞力、提高糧食產量。”種糧大戶張國松以前就是農機手,現在是好運來農機合作社理事長,他說,目前,農機操作人員技術水平差異較大,機手需要熟練準確地操控部件,作業(yè)不夠精細就會造成損失不少糧食,直接影響到農業(yè)生產的效率與效益。
“我國對傳統(tǒng)收割機出廠性能有明確要求,損失率不超1.2%,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傳統(tǒng)收割機的損失率會超過標準。傳統(tǒng)收割機,其工作性能提升已經達到極限,其含雜率、破碎率、損失率等指標已經無法通過機械技術的升級得到改善。”方小永說,無人駕駛收割機能利用谷物損失傳感器、機器視覺技術實時分析損失率指標,并根據指標智能調整整機相關部件參數,提高了收獲精度,減少收割過程中的糧食損失。
據悉,未來,隨著人工智能農機的大范圍推廣應用,根據物聯網后臺小麥機數據采集和模型不斷訓練更新,遠程實現對機器的AI模型進行持續(xù)迭代優(yōu)化,使機器越來越智能和聰明,對更復雜的工況適應能力也越來越強。農機作業(yè)對農機手的技能依賴度大大降低,十分有利于農業(yè)標準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