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5 09:40:22
在遼寧省昌圖縣北部平安堡鎮(zhèn)有個“神州胡蘿卜第一村”十里村,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胡蘿卜大棚。目前,全村胡蘿卜種植面積達8000畝,大棚6000座,胡蘿卜總產量達8000萬斤,僅此一項,人均增收2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3000元增長到2020年的3萬多元。
十里村黨總支書記馬春利(左二)在棚內向村民講解胡蘿卜種植技術。資料圖
黨員干部帶頭 胡蘿卜試種成功
十里村種胡蘿卜的歷史還要從20世紀80年代說起,當時村里窮,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零星種點胡蘿卜。因為離四平市城區(qū)很近,村民就用自行車馱到四平市場去賣,一看還行挺掙錢。后來,大伙就開始種起了胡蘿卜。
2000年,馬春利開始擔任十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他一上任便把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提到了村里工作的重點。他帶領村干部跑市場、搞調研、引客商、學技術并親自帶頭試種。
2001年4月,村里召開村民大會,馬春利把大規(guī)模種植胡蘿卜的想法一說,立即招來了反對的聲音。在一片質疑反對的聲音中,馬春利顯得十分平靜。“是??!這么多年,我們老是受窮翻不了身,問題就出在咱們農民的小農意識、思想僵化、觀念陳舊上。”
而讓群眾在跳出小農思想意識,發(fā)展市場經濟的最有效辦法,就是黨員干部帶頭開先河,樹樣板,率先垂范帶領大家干。
這一年,馬春利第一個在自家15畝承包田上全部種植了胡蘿卜。班長前里走,總支部成員緊步跟上。黨總支部委員、村委會副主任劉曉平,共產黨員楊賀彬也都在自家承包田種上了胡蘿卜。群眾親眼見到馬春利、黨員干部不是說嘴,而是動真格的,心里的疑慮不消自除,全村種植面積達到了1000畝。
收獲季節(jié)到了,胡蘿卜畝產達到了5000斤,一出土就以每市斤0.6元的價格售出。馬春利和村民們邊收獲胡蘿卜,邊和大家計算著種植胡蘿卜的經濟收入賬,種胡蘿卜畝收入3000元,是種植玉米收入的6倍。
從此,十里村的胡蘿卜開始了從房前屋后種植走向大地種植;從裸地種植走向地膜覆蓋種植;從地膜覆蓋種植走向竹竿大棚種植;從竹竿大棚種植走向鋼管大棚種植;從鋼管大棚種植走向鋼筋骨架高標準大棚種植的變遷。
十里村六組村民楊賀彬主動找到黨支部書記馬春利,讓他幫忙貸款搞大棚種植胡蘿卜。馬春利看他心情迫切,就主動借給他3萬元,幫他建起了一座100米長,12米寬的鋼筋骨架大棚種植胡蘿卜。20年過去了,現在的楊賀彬已經是一個擁有30座高標準鋼筋骨架大棚,年收入在百萬元左右的小老板了。
村民抱團發(fā)展 合作社壯大村集體
種植胡蘿卜使十里村的村民真的富起來了,但是集體經濟還是停止不前,沒有增收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好路子。而且村民還是一家一戶單打獨做,不能抱團,阻礙了經濟發(fā)展。
十里村“兩委”班子意識到,只有成立合作社形成合力,才能整合農村農民的資源,充分利用國家對合作社的扶持政策,達到了土地“三權”的統(tǒng)一,集體有了干公益事業(yè)的錢,村民有了養(yǎng)老錢,出外打工能掙大錢,形成拳頭合力發(fā)展。
2016年,在村黨總支的領導下,成立了“十里鄉(xiāng)情綠色蔬菜專業(yè)合作社黨支部”,由馬春利本人兼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指導下,村里將省扶持資金200萬元投入到合作社,村民出資70萬元,出地126.69畝,實現了村社合一。
十里村通過合作社培養(yǎng)了一批思想進步,有頭腦、懂技術、會管理的年輕人加入黨組織,作為村里的后備干部。讓村民在合作社看到了黨的領導力量和黨員發(fā)揮的作用,讓村民增強了“一心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合作社在村黨總支的領導下,按照有關章程開展工作。實現了“黨建領航、村社合一、強村富民、厚植基礎”的目的。建立了黨員示范基地,對新品種、新技術率先進行試驗,避免了村民走彎路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做到黨員“有話說、有事辦、有活干、有錢掙”。統(tǒng)一了農村的“三權”,即: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權、土地經營權。充分整合農村土地、資金、勞力、技術、產銷等零散資源,實現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紅、資金入股利潤分紅、出勞入股效益分紅的分紅辦法。
十里村村會計林彥喜說村里通過合作社發(fā)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使國家有了稅收錢,村里有了黨建經費和為村民辦公益事業(yè)的錢。
突破傳統(tǒng)種植 實現一年四季銷售
為了讓胡蘿卜產業(yè)實現質的飛躍,馬春利帶領村民在品種上不斷下功夫。2010年經過考察和學習,引進優(yōu)質胡蘿卜品種——幕田朱紅,不僅甜脆多汁,產量更是喜人,畝產甚至能達到1.2萬斤。
胡蘿卜多了,儲存成了難題,村民說,過去常常是還沒等銷售拉上車,就先爛在自己家里了。
“從2010年開始,村里陸續(xù)建了80座冷庫,延長了胡蘿卜上市銷售時間,實現了兩季種植、四季銷售。還成功注冊了‘參寶牌’商標,在國內形成了穩(wěn)定的銷售渠道。”馬春利娓娓道來。
盡管銷路不愁了,但為了提高胡蘿卜的市場競爭力,保證胡蘿卜能夠成功進入“高端”市場,十里村“兩委”又引導大家購置初加工設備,進行機械化清洗、揀選、稱重,實現了清洗、分選、稱重流水線作業(yè),提高了胡蘿卜的附加值。
時代在發(fā)展,事業(yè)無止境。就在群眾為過上好日子歡天喜地的時候,馬春利再次陷入了沉思,一種危機感、緊迫感促使他沒有半點停歇,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是時代對十里的新命題。
他把目光放在了胡蘿卜產業(yè)的明天和未來,在工商部門注冊了“參寶牌”商標,被農業(yè)農村部確定為無公害蔬菜。為了打造全國胡蘿卜生產第一村,馬春利帶領群眾加大投入,增強發(fā)展后勁。全村打機電井3000眼,辦電1.5萬延長米,安裝變電器9臺,全村1.21萬畝耕地全部實現了電灌水澆地。
2009年,在百年不遇的大旱面前,十里村的標準化農田,設施農業(yè)經受住了考驗,不但未因災害而受到影響,還獲得了空前的豐產豐收,農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現在,十里村90%的村民從事胡蘿卜種植工作,種植面積達到8000多畝,年產8000多萬斤,銷售到遼、吉、黑等國內7個省區(qū)市以及俄羅斯、日本、韓國,年創(chuàng)利潤5300多萬元,人均直接增收2萬元。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于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