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9 14:07:39
“這么個‘土疙瘩’比我去過的地方還要多、還要遠。”王文良的一句話,把記者的目光拉近到了他手捧的帶著泥土的紅薯上。
后腰村村民挖紅薯
怎么一回事呢?“這東西成了網紅,通過網絡賣到了太原、西安、北京,村里人指著它掙錢。”說話間,他將挑選下的紅薯剃去泥土裝進成品箱子,整齊地碼放在院子里。
王文良所在的山西大寧縣太古鎮(zhèn)后腰村,家家戶戶都零星種著紅薯,村民都喚它是“紅薯疙瘩”,“土里土氣,自小沒離開過飯桌,餓了,拿起來就能吃,疙瘩一樣耐餓。”他說。
“那時候,沒有市場影響力,村民將紅薯放在土窯洞里儲藏,大都是自己吃或者送給親戚朋友,也沒有形成產業(yè),種植規(guī)模不大。”后腰村村委會副主任王軍良說。
“現(xiàn)在不一樣了。”王軍良話鋒一轉,“這幾年,縣里推廣紅薯新品種,不上化肥不打藥,綠色生態(tài)無公害、產量高、品質好,蒸熟后又軟又甜,凡是賣出去的紅薯,人人都說好吃,年年訂購的都是老客戶,村民家里收入的大頭就靠它了。”“土疙瘩”成了村民眼里的“金疙瘩”。
“13畝紅薯產量在6500斤左右,按照每斤5元計算,收入都在3.2萬元左右,一家人靠著種植紅薯脫了貧,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王文良說。
目睹了后腰村紅薯的自產自銷,王文良也見識了紅薯的走紅和品牌的化腐朽為神奇。
近年來,大寧縣在蘋果、西瓜、核桃、紅薯、小米等農特產品種植中推廣不用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人工合成激素、轉基因種子的“六不用”有機農業(yè)生產技術,大力發(fā)展有機旱作農業(yè)。
在此基礎上,2019年,大寧縣推出區(qū)域公共品牌“大寧紅”,為當?shù)赜袡C農特產品注入品牌力量,提升市場影響力。
地處黃河邊,后腰村900余畝山坡溝洼地為黃膠泥土質,生長出來的紅薯光滑色亮,軟糯香甜。借著產業(yè)政策和品牌引領,后腰村以及黃河沿岸村莊積極引進適合在當?shù)胤N植的紅薯新品種和新技術,把紅薯作為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yè)規(guī)模化發(fā)展。
2019年,后腰村兩委申報注冊了“后腰紅薯”商標,實施訂單農業(yè),以“互聯(lián)網+產地直銷”的模式,助力“土疙瘩”市場銷售。
目前,后腰村成立了大寧縣民盛農牧林專業(yè)合作社,吸收54戶社員,其中脫貧戶37戶。全村紅薯栽植面積從2019的120畝發(fā)展到382畝,2020年,村集體還栽植了3畝新品種試驗田。后腰村成了“紅薯種植專業(yè)村”,在當?shù)匦∮忻麣?。后腰村紅薯在市場走紅,訂單不斷。
“家里兩口人,去年種植紅薯10畝,收入2.5萬元。”脫貧戶白福賢說,這份收入使他有了脫貧不返貧的信心。
“去年,我們村種植的380余畝紅薯總產量2萬余斤,幫扶單位大寧縣交通局幫助銷售1000余斤,其余大部分都是通過網絡銷往北京、西安、太原、臨汾等地。”王軍良說,接下來,要繼續(xù)做大做強紅薯產業(yè),將在后腰村打造畜牧養(yǎng)殖、紅薯種植深加工產業(yè)鏈條,把紅薯種出更大名堂。
整齊碼放好箱子后,王文良又點了點數(shù),這些待發(fā)的“土疙瘩”將帶著他對好日子的期盼,代替他走出村子,抵達他未曾去過的地方。(侯耀強 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