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5 09:47:38
如果再早幾年,在竹泉村里遇見外國人還是件稀罕事;可最近幾年,這里的“洋面孔”越來越多,反而不稀奇了。
竹泉村位于沂蒙山區(qū)山東沂南縣銅井鎮(zhèn),有數(shù)百年歷史。元明時期叫泉上莊,清朝改為竹泉村。這里茂林修竹,流水潺潺,村民繞泉而居。
最近一段時間,這個靜謐的小山村熱鬧非凡,每天多場民俗表演“圈粉”了大量外地游客,其中還有不少外國人。
25歲的烏克蘭游客婭娜身穿中國特色舞裙,在竹泉村五福廣場上翩翩起舞。她的同伴、來自格魯吉亞的吉米戴著小丑帽,踩著高蹺,惹得小孩子捧腹大笑。演出的村民們穿著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村服飾,奏樂、跳舞、扭秧歌,圍觀的游客也被吸引,加入隊伍一起表演。
農(nóng)歷大年初一到十五,竹泉村每天都有很多場這樣的演出。
婭娜是一名舞蹈演員,今年1月下旬,她購買了來山東省臨沂市的機票。“我來中國3年,每年換一個城市過春節(jié)。這次朋友推薦我去竹泉村,感受在中國農(nóng)村過年的氣氛。”
竹泉村的每個村民見到外國人,都會熱情地上前打招呼,這是婭娜未曾想到的。“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魅力,但在這個小山村,你更加能感受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婭娜說,除夕的晚上,就有村民將包好的水餃送到房間。
立春時節(jié),婭娜體驗了一回“咬春”。手巧的村民將蘿卜切成片,并在中間刻了一個“春”字。婭娜小心地咬了口蘿卜,并品嘗了春餅。舞龍、舞獅、迎財神……竹泉村舉行豐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活動,祈福賀新春。
婭娜印象最深的,是竹泉村“十里紅妝相送”的婚慶表演。
村民吹起歡慶的嗩吶,敲起鑼鼓,紅色嫁衣的“新娘子”坐在小推車上,送親隊伍喜氣洋洋。“中國人結(jié)婚要蓋紅蓋頭、送嫁妝,最后夫妻雙人要拜謝父母。”婭娜說,這是她第一次近距離觀看中國的傳統(tǒng)結(jié)婚儀式。
漫步在冬日竹泉村,小橋流水,翠竹搖曳,不時傳來幾聲鳥啼,仿佛誤入一幅精致的工筆畫。而在10多年前,竹泉村還不是現(xiàn)在這樣。
村里泉水多,一到雨季,土路就泥濘不堪;沒有產(chǎn)業(yè)支持,不少村民外出打工。但泉水、竹林,以及悠久歷史的古村落,同樣也是不多見的旅游資源,沂南縣和旅游開發(fā)集團從竹泉村的特色入手。
通過對竹泉村古村落保護性開發(fā),村民進入景區(qū)務工,有的發(fā)揮特長搞自主經(jīng)營,全村半數(shù)以上村民辦起農(nóng)家樂和民宿。
目前,80%的村民家庭收入來源于鄉(xiāng)村旅游,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近4萬元,年接待游客達150萬人次。旅游產(chǎn)業(yè)裝點了綠水青山,也帶來了金山銀山。
2016年春節(jié),竹泉村邀請外國藝術團隊,辦起“洋廟會”。非洲小伙和姑娘在臺上表演酋長祈福舞,本土秧歌、龍獅、雜耍等節(jié)目層出不窮,讓村民大呼過癮。隨后幾年,竹泉村更加重視策劃民俗表演,對外展示沂蒙山區(qū)年俗文化。
“俺第一次看到外國人,中西結(jié)合的節(jié)目很精彩,希望年年都有帶勁兒的節(jié)目。”71歲的村民范光熙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竹泉村名氣越來越大。不少外國人聽說這里后,專程來竹泉村“打卡”。有人把在竹泉村的游玩視頻發(fā)在短視頻平臺,獲得了上百萬的點擊量。
“這是一次難忘的春節(jié),明年還想來。”婭娜說,她想先學會包餃子,明年再回到竹泉村和大家一起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