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 11:08:26
讀書十八載、職場十余年,她為何決定從三里屯搬到京郊,成為一名“農婦”?今天“青春派·面孔”將為您講述一位新興生態(tài)農場創(chuàng)始人的故事。
北大畢業(yè)的王婧,是“飛鳥與鳴蟲”農場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十年前,她在北大法律系讀研,之后八年都在國際組織做食品安全的項目經理。而后,她辭去了工作,從三里屯“縱身一躍”到京郊,成了一名“農婦”、一名“廚師”,同時也是一名“鄉(xiāng)村面包師”。王婧說,“與城市相比,鄉(xiāng)村的社會角色很多元”。
在王婧看來,農場的每一棵樹,都是一首詩。“像這邊比較高的是香椿樹,下邊這是萱草,春夏秋都會非常茂盛,和香椿樹一起,就是‘椿萱并茂’,意寓父母安康;那邊是杏樹,對應的孔子杏壇,邊上種的桃樹李子樹,每次會在這里開展農場教學,對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婧說,她們建這座農場,真正想“賣”出去的東西,并不是農產品,而是農場里的“時光”。“滑滑梯、入沙坑、爬原木、走滑道。”王婧說,“農場進入的方式也能找回童年的回憶”。
王婧的愛好是“揉包”。農場里建有羅馬式柴燒面包窯,僅煙囪的方案就改了十遍,她每天去工地的面包窯生火;8月的盛夏,她直接睡在農場儲藏間的地板上,其間每隔2小時起身檢查一遍重新發(fā)酵的面團。不光是鉆研“揉包”,連麥子她都自己研究著種,播種、澆灌、收割、磨粉……她說,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場關于小麥的聲光電立體教育。現(xiàn)今,王婧已經研制出了40多種天然酵母面包,面包銷量也屢創(chuàng)新高。
王婧坦言,農場的工作節(jié)奏和忙碌程度,一點不比職場慢。除了圓自己的夢,她還想帶給更多人收獲:“我們對這個村子是有責任的,想農場的生存與發(fā)展時,不是簡單地只從自己創(chuàng)業(yè)角度去考慮,而是以和這個村子的關系、和員工的關系為出發(fā)點。我們在想,十年后這個村子是不是有更多人,可以間接或直接地通過見證這樣一種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通過這樣一個體驗設計,從中獲益”。
來源:北青網
編輯:王 婕